随着“秋老虎”的余威,气温持续居高不下,我院创伤重症的患者数量也显著增多。这一现象并非偶然,它背后隐藏着高温天气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深刻影响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创伤风险。 高温天气下,人体因大量出汗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迅速流失,极易引发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反应速度,还明显地增加了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生意外的风险,如操作失误导致的机械伤害或车祸。同时,炎热的天气还容易诱发烦躁情绪,影响心理健康,进一步削弱了身体的自我防护能力。 此外,人们倾向于在夜间和清晨进行户外活动以避暑,使得道路上车流人流增多,车祸风险随之攀升。而轻薄的穿着虽利于散热,却降低了身体在摔倒等意外中的保护能力,高处坠落伤和骑车跌倒所致的皮肤擦伤、骨折等创伤也因此增多。再者,丰富的夜生活和潜在的酒精摄入,也为车祸等意外事件埋下了隐患。特别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的人群,如建筑工人和环卫工人,由于体能的迅速消耗和脱水,更容易在工作中发生车祸、高处坠落等事故,成为高温重症创伤的一大类发病构成。 循环系统:高温使血管扩张,增加排汗量以散热,但这也导致血液浓缩,循环血量减少,心脏负担加重。也许会出现血压下降、头晕、恶心甚至休克等症状。 神经系统:大脑皮层调节中枢在高温下兴奋性增加,但大量出汗后,机体中枢神经系统运动功能受抑制,可能会引起反应速度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内分泌系统:排汗增多导致水盐代谢紊乱,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也许会出现水电解质失衡,表现为无力、口渴、尿少等症状。 消化系统:高温下,消化道血液循环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导致食欲减退、消化不良。 创伤 重症患者 急救的最佳时间是在伤后一小时内,即 “黄金一小时”。 在这段时间内给予患者积极处理,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减少致残率。 创伤救护的基本任务是早期进行正确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避免和降低第二、第三死亡高峰的出现。 注意防晒降温:在户外活动时,尽可能的避免阳光直射,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佩戴遮阳帽、太阳镜等防晒用品。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中暑。 合理安排工作:在高温时段避免进行高强度劳动或户外活动,尤其是室外及高空作业部门要格外的注意。合理的安排上班时间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 提高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意识,在驾驶、操作机械等高风险活动中,保持高度专注,避免分心。 关注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对高温更为敏感,应给予更多关注和照顾。 面对当前持续不退的酷热高温天气,“猛虎”般的极端气候更需我们提高警惕,严加防范。确保安全生产与安全出行已成为维护健康与安全的头等大事。各生产单位需加强安全管理,落实防暑降温措施,保障员工身体健康与工作环境的安全;同时,公众也需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合理规划出行,避免高温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一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生产与生活环境。